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别让热梗“偷走”了孩子的思考和表达

来源:头条 浏览:0次 时间:2025-11-05

近日,面对学生用“包的”替代“一定成功”“势在必得”等精准表达,一名语文老师的视频引发热议。语文老师耐心引导解释:“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人,我们要做好中国人、说好中国话。”网友点赞:这波引导很关键。(11月5日 《江海晚报》)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文化的根系。一个人如何表达,折射出他如何理解世界、与人沟通、思考问题。孩子习惯用“包的”“芭比Q了”“老六”“YYDS”等网络流行语替代日常表达的现象,表面看是语言层面的变化,实质是一个社会文化生态的问题。正因此,让孩子“好好说话”,不单单是学校或家长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语言修养与文化自觉的体现。

语言退化的背后,是表达的“偷懒”与思维的“滑坡”。当越来越多的孩子用“梗”代替句子,用“缩写”替代思考,这不是孩子们“潮”,而是他们在表达中逐渐失去了对语言的敬畏与精确追求。语言简化本是时代快节奏的产物,但当这种“快”成为思维的习惯时,就容易把复杂的情感、细腻的思想压缩成单调的符号,从而削弱了语言承载思想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有情说不出,有思讲不明”。

孩子的语言从来不是孤立的,与社会语言环境密切相关。网络热梗的爆红,离不开成年人的传播和模仿。从短视频平台到日常社交,成年人自身也在使用这些“省力词”“流量语”。当孩子看到成年人也在用“内卷”“破防”“emo”等“快语”,他们自然认为这就是被认可的表达方式。

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孩子模仿的不只是词语,更是社会对语言态度的松懈。当成年人追求“话要短、梗要多”,当舆论空间以“热词”取代理性论述,我们其实早已在无形中告诉孩子,深度不重要,准确也不重要,吸引注意力才是表达的目的。孩子语言的退化,正是成人社会语言轻浮化的一面镜子。

让孩子好好说话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全社会要在“教、护、养”上三重发力。

“教”是学校的首责。语文教育不但要教字词句,更要教思维方式和文化逻辑。教师要做的不仅是纠正学生的表达,还要引导他们体会语言的力量与温度,让学生明白一个好词、一句话如何能表达更深的思想和情感。

“护”是家庭的责任。父母的语言环境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不应只是命令与应答,而应是有温度、有内容的对话。家里常有“好话”“长话”的交流,孩子才会愿意慢慢说、认真说、好好说。

“养”,则是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媒体传播到网络平台,从影视剧脚本到公共话语,都应承担起语言环境的保护、维护责任。网络语言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引导与节制。热梗可以有,但应让它成为表达的调味,而不是主体。让规范、优美、有思想的语言重新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孩子才有模仿的方向。

语言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孩子会不会好好说话,不仅关系到表达能力,更关系到文化传承与思维方式。我们推崇创新的语言,但创新不能建立在破坏之上。正如汉字书法的笔画可以千变万化,却始终离不开结构之美。孩子的语言也可以充满活力与创造,但应以准确、真诚、理性为底色。一个时代的语言生态,映照着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让孩子好好说话,就是在守护我们民族的语言根脉,也是在守护他们的思维深度与情感温度。

别让孩子的语言只剩下“梗”,别让他们的思维只停留在表情包上,别让热梗“偷走”了孩子的思考和表达。让孩子学会好好说话,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每一个媒体平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课题。语言的丰富,是思想的自由;语言的深刻,是文化的底气。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一份“说好中国话”的底色,让语言之根更深,表达之花更美。(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