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刊登我作品的每一期《华商报》 我都收藏着” ——欢迎继续投稿 写出“我与华商报的故事”

来源:头条 浏览:2次 时间:2025-11-04

自从10月31日华商报发布“我与华商报的故事”征文启事以来,读者们踊跃投稿,我们已经收到数十篇稿件,大家纷纷从不同视角记录与华商报的过往和现在,字里行间充满对华商报的称赞以及对西安这座城市的热爱。

父亲退休华商报“跟”回老家

乡亲们也爱上了这份报纸

以下为部分来稿节选,作者分别为刘永社、赵刚。

来稿一:与《华商报》结缘是2011年。2011牟11月5日,我在西安市太华北路看到,一位女士用一个平板车,拉着一辆前轮因扎胎无法骑行的摩托车,我拍摄后投稿给《华商报》,照片于11月7日在“身边人 身边事”版面刊登。随后我加入“华商报友”QQ群,华商报摄影部老师会将每期“身边人 身边事”版面发到群里,便于广大摄友欣赏交流作品。

最难忘的是,外孙成了我照片的主角,从几岁到十几岁,时不时会刊发在“身边人 身边事”版面,留下美好的回忆。十几年来刊登我作品的每一期《华商报》,我都收藏着,合计有六十多份。

2013年,我荣获《华商报》“身边人 身边事”版面“年度最佳上版奖”。

在《华商报》出版发行10000期之际,我写下这片短文,怀念与《华商报》及广大摄友走过的美好难忘岁月。

来稿二:父亲从小学教师岗位退休后回到乡下老家,陪伴了他10多年的《华商报》便也翻山越岭跨桥渡河地订阅到了乡下老家。

在村里一隅,父亲谝罢本地新人新事新风尚,再谝外地移风易俗好做法;谝罢西部地区社会热点,再谝东部乡村致富新经;谝罢国内要闻,再谝国际动态……深得乡亲们好评。

父亲说:“不是我知道得多,而是华商报办得好,这份报纸以‘民生立报 民本为魂’为宗旨,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有重大国内国际新闻,更多的是与广大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发挥新闻力量,伸张正义,促进公平,助力公益。”

乡亲们好像发现新大陆一般簇上前,争相翻阅起《华商报》来,遇到不识的字、不解的词,便羞答答地向父亲请教,父亲和颜悦色,有问必答。

这帧生动的剪影随着父亲的与世长辞定格在2015年3月,但父亲讲解《华商报》的音容笑貌却清晰地锲刻在乡亲们的心中。

征稿仍在继续

诚邀您讲述与华商报的故事

几十年来风雨兼程,从一份油墨清香的报纸,到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华商报》自诞生之日起,便与这座城市、与千千万万的您,命运交织,呼吸与共。

它曾是清晨报摊上第一缕熟悉的身影,是晚餐桌上家人热议的民生话题;它用犀利的笔触追问真相,也用温暖的文字抚慰人心。它记录着时代的宏大叙事,也关切着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它不仅仅是一张新闻纸,更是我们共同岁月的见证者,是嵌入生活肌理的温暖陪伴。

数十年来,西安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留下一页页震撼人心的华章。华商报以及作为读者的您,陪伴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也是这段流金岁月重要的见证者。在华商报即将迎来10000期之际,我们诚邀您写出与华商报一路相伴走来的故事,写出西安这座城市点点滴滴的变化,写出对这座城市的爱,写出对生活的真情告白。

每一段记忆,都是一颗珍珠;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聆听。华商报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启动“我与华商报的故事”主题征文活动,截止日期为11月12日。

征文要求如下——

内容:紧扣主题,讲述您与华商报之间的真实经历和真挚情感

体裁:散文、随笔、记叙文等,文体不限

字数:建议800-1500字

投稿方式:请发送至573419648@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征文+作者姓名)

请在文稿末尾注明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及通讯地址,我们将选取部分优秀作品在华商报刊发。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方正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