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点外卖前,可以先看有没有‘堂食’标识。”近期,不少市民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点餐攻略。记者注意到,本月起,外卖平台陆续在厦门上线“堂食”相关标识,为消费者的选择提供参考。
“堂食”标识是否名副其实?“可堂食”是否等同于“安心吃”?近日,记者对明发商业广场、后埔社区、西林社区等片区餐饮店展开走访,发现可堂食的外卖店铺,暂未全面打上“堂食”标识。
【走访】
大部分“堂食店”名副其实
近日,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要求,美团、饿了么、京东三个主要外卖平台,陆续在厦门上线了“堂食”相关标识。其中,美团的标识为“堂食店”,饿了么为“可堂食”,京东为“堂食餐厅”(以下均称为“堂食”标识)。
“堂食”标识是否名副其实?日前,记者接连走访明发商业广场、后埔社区、西林社区的20余家小餐饮店,涵盖快餐、小吃、面馆等门店,发现大部分带有“堂食”标识的店铺,线下基本符合堂食标准。
不过,“堂食”标识暂未全面完善。在明发商业广场一家日式快餐店,记者注意到,店内摆放着6张四人餐桌,有消费者正在用餐。显然,这是一家可以堂食的餐厅。然而,在美团App上,该店主页标注“堂食店”标识,但在饿了么App,该店未显示与“堂食”相关的标签。同样,记者走访至西林社区一家主打“阅读”的咖啡店,店内楼上楼下约有10张桌椅、提供免费Wi-Fi,但外卖平台上未显示“堂食”标识。“我们正在考虑添加‘堂食’标识,但没找到提交入口。”店主陈女士说。
有网友调侃,如果用餐环境局促,仅是“灶台旁配副桌椅”,还能称为堂食店吗?记者走访暂未发现这样的情况,大部分有“堂食”标识商家,均有至少2张以上餐桌,暂未发现“一张桌充堂食”的情况;反之,在部分餐饮店,虽然店门口摆有简易桌椅,可供客人吃简餐,但在外卖平台均无“堂食”标识。
【观察】
获“堂食”标识需经平台审核
目前,各外卖平台的堂食环境图,“保真”吗?在走访中,不少市民对记者提到,外卖平台店铺图片和实地图片“两模两样”的情况,在过去时有发生。记者联系各外卖平台工作人员得知,美团、饿了么平台目前都需商家实拍环境图,上传并通过平台的模型审核或人工审核,才能获得相关“堂食”标识。
记者走访期间,发生了一个插曲:一家位于湖里区的川菜馆,在外卖平台的环境图里上传虚假图片,被网友“识破”,并在网上发帖举报。随后,该店铺下架了该图片。10月29日,记者登录平台查看时,该店的店铺主页已更换为真实的堂食区域照片,桌椅、墙面等细节较为清晰。
对此,外卖平台相关负责人回应,针对外卖门店使用虚假图片作为环境图的问题,平台已成立专项治理小组,持续推进这类问题的治理,并将通过完善规则、技术研发等方式,加强监管。
【声音】
“无堂食”不等于“幽灵外卖”
点外卖的店铺可以堂食,对消费者重要吗?
在采访中,部分市民认为,能堂食的店铺,大多更“靠谱”一些。“能堂食说明店铺有一定经营面积,不做‘无本生意’,卫生条件相对更有保障。”市民张先生说。不过,也有市民认为,很多奶茶店、炸鸡店、馒头包子店是窗口售卖,本就不提供堂食服务,因此不能将“无堂食”和“不安全”画上等号。
金榜路一咖啡店的店长陈女士则提到,相比热食店,咖啡等饮品店的“堂食”与否,未必会给消费者的选择带来很大影响。
在网络上,也有消费者提出建议,外卖平台或监管部门可以细化堂食标准,比如对堂食区域面积、餐桌数量、可否自提等条件,做出硬性要求,避免“以次充好”。
对此,美团外卖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无堂食”不等于“幽灵外卖”(即平台上的商家实际经营地址与公示的许可证等地址不一致),除了“堂食店”标签,消费者还可以结合“明厨亮灶”“放心吃”等标签,进行判断和筛选。
律师说法
上传虚假环境图或构成消费欺诈
餐饮经营者如果以虚假图片替代真实经营场所照片并上传至网络餐饮平台,可能涉嫌违法。
北京盈科(厦门)律师事务所律师许东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第二十八条第一项之“虚假广告”构成要件,若以虚构之经营场所状况对不特定消费者进行误导性商业宣传,则超出了合理商业宣传的界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二十条赋予消费者的知情权及经营者信息真实义务,该行为可能使消费者陷于对服务环境之错误认知,可构成消费欺诈。
许东说,平台也应尽监管责任。依据《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第三方平台应对入网商户之门店布局、设施状况等实施抽查监测,确保展示信息与实际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