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举办学习贯彻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精神报告

来源:头条 浏览:0次 时间:2025-10-26

2025年10月21日上午,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精神,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举办专题报告会,邀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到济南作了题为《如何认识报告文学创作》的专题讲座。

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赵艺丁对报告会的举办高度重视,会前,他专门来到会场,与梁鸿鹰见面,并一起参观了山东省抗战题材文学精品展。

专题讲座上,梁鸿鹰以开阔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分析了当前报告文学创作的优势与不足、挑战与机遇,深入解读了刚刚闭幕的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精神,为山东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提出了殷切期望。

梁鸿鹰认为,现实主义依然是当前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亮色。他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自己对一年来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如毕淑敏的《昆仑约定》、阿来的《大河源》、贾平凹的《消息》、苏童的《好天气》、孙惠芬的《紫山》、范稳的《青云梯》、赵瑜的《长城小张》、梁鸿的《要有光》等,指出现实主义依然是当下文学创作的主流,如果作家的创作与时代社会生活相联系,跟自己的人生经历、坎坷或悲欢发生关联,定会产生强烈感染力和冲击力。学习这些作家作品的文字质感,学习他们贴地行走的姿态与诗性表达,学习他们不断进行文体实验的勇气,以及勾连历史与现实斑斓画卷的能力,定会有所收获。当代作家如何纤毫毕现地讲述众生情感、人间烟火,如何以生动的故事与细节,勾连斑斓多元的社会生活,如何写出人的内心挣扎与复杂性,正为各种文体的创作提供了可贵的范例。

关于新大众文艺的崛起、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化时代传播手段的变革给传统文学带来的挑战与冲击,梁鸿鹰谈到,当专业作家囿于传统文学思维模式的束缚难以突破时,那些没有经过多少文学训练的人,却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不给自己设限,以我手写我心,跟广泛的受众建立了新的链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海量信息的获取成为可能,但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是AI无法取代的,只要我们走进生活的现场,就会拥有AI无法拥有的题材、思路与写实能力,而这正是我们报告文学作家的底气所在。

梁鸿鹰分析了当前文学创作存在的某些不足。他认为,当下文学创作中最突出的矛盾,依然是过剩与匮乏的矛盾。我们的作品多得近乎过剩,但得到各界认可的精品却比较匮乏,内容的同质化,手法的模式化,情节的套路化,人物的标签化。许多作品回避时代的复杂性与个体的精神困境,缺乏艺术创新性与反思的力度。一些作品受市场影响,以销量、点击率为核心目标,价值立场模糊,精神深度缺失,弱化了文学对真善美的追问和人性的深度探索。当代文学存在的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社会转型期阵痛的某种必然折射。但我们有着最有活力的现实,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升的向往,深厚的文化传统,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都为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围绕张宏森主席所作主旨报告《书写新时代的备忘录、风物志和心灵史》,梁鸿鹰结合个人体会,对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精神作了传达和阐释。他指出,中国作协对报告文学事业高度重视,此次会议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肯定成绩,分析问题,出谋划策,是一次正本清源的大会,也是一次鼓舞人心的大会,对于推动报告文学高质量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立身之本。真实性不等于简单的事实,作家需要有发现、挖掘、提炼现实的能力。不能将“在场”等同于真实性,“我在”“我看到”“我听到”,并不意味着就抵达了真实。不能满足于记录个别事件、罗列孤立现象,未能把书写对象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网络,只能是一种表层的“真实”,既不足以阐发“真相”,更难以揭示“真理”。他以文学名家的采访实践和写作为例,阐明我们眼中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真相,而真相可能才是报告文学应该抵达的真实。

他认为,报告文学作家要重视提升自己的认知与思想深度,报告文学能否以坚定清醒、掷地有声的方式给出思考与回应,提供有洞见的分析、有深度的思考、有立场的解答,考验着作家的功力。国家叙事、重大题材并非天然赋予作品重要性,不能将题材本身的重要性等同于作品的重要性。要善于通过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在平凡人物的命运沉浮和奋斗故事中,折射出时代的波澜壮阔。他以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作品为例,佐证小切口、小故事、小细节,也可以探讨中国命运这样的大主题。

他指出,优秀报告文学作家总是善于在选材、结构、视角、语言等方面进行多向度的探索,要高度重视纪实文体的文学表达问题。一些报告文学作家被重大题材限制了手脚,缺乏文学的独特发现,深入拓展力和表现力,如果一味片面追求鸟瞰视角、全景叙事、大抒情、大结论,必会导致叙事线索粗放,个性化形象欠缺,艺术处理单调,审美化程度降低。要拓展纪实写作的视野,推动文体创新,突破“新闻式背景叙述、报告式人物塑造、政论式激情点评”等模式。要优化报告文学写作的形态,强化文本结构意识,追求精准的语言,重视文字打磨,向瞿秋白、夏衍、魏巍、徐迟等报告文学大家看齐。

他提醒大家要警惕报告文学的商业化、功利化等问题。当前邀约写作越来越普遍,无底线迎合“客户”需求的写作,违背了真实性的基本原则,虽是少数,但伤害了报告文学的尊严。作家的创作,有一条恒久的底线,那就是“写你认为值得写的东西,写自己真正想写、真正感动的故事”。坚守这条底线,是对写作者自己的尊重,也是对报告文学这个文体和广大读者的尊重。

面对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巨大的实践带来的认知与书写的变化等诸多挑战,梁鸿鹰希望报告文学作家要充分认识报告文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要作用,坚定报告文学“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信心,努力将笔下的文字打磨成“新时代中国的备忘录、风物志、心灵史”,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文东在主持专题讲座时指出,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和张宏森主席的主旨讲话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为推动报告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要认真领会、切实贯彻落实。梁鸿鹰同志的专题报告,既是对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精神的一次精准而深刻的解读,也是对我们山东报告文学界的一次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相信山东的报告文学作家们一定会从会议精神中得到更多思想的启迪,并转化为扎实的创作行动,推出更多讲好中国故事的山东篇章。

报告会在山东省作协一楼多功能厅举办。山东省作协创联部主任邱兆辉、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驻济班子成员、理事、会员及部分作家共50余人与会。与会人员还获赠了学会会刊《山东新时代报告》(第一、二期)。

(来源: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文/王田田 图/吴文峰)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