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昊毅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 图/受访者 提供)“从一年级认不全字时听爸妈读报,到如今能在‘小记者’专栏发表文章,《厦门日报》就像一位陪着我长大的老朋友。” 谈及与报纸的故事,滨东小学五年级学生、11岁的连昊毅眼里满是欢喜。作为“十佳读者代表”被推荐人之一,这个与《厦门日报》相伴五年的少年,正用阅读与写作,书写着独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
五年“读报日常”伴成长
连昊毅与《厦门日报》的缘分,始于家庭的阅读传承。外公外婆多年读报,潜移默化影响了女儿——连昊毅的妈妈杜蔚昀。连昊毅刚上小学,杜蔚昀便与丈夫商量着,为孩子订阅了《厦门日报》,“党报权威、内容全面,既能让孩子了解家乡事,也能帮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连昊毅的书桌旁,始终少不了《厦门日报》。“时政、民生新闻,还有‘小记者’专栏,我都爱看。” 连昊毅说,遇到不认识的词,他会追着父母刨根问底;看到同龄人的精彩稿件,会忍不住在旁边写下批注;读到有趣的报道,还会剪下来贴进笔记本。这份雷打不动的“每日约定”,让《厦门日报》成了他认识世界、了解家乡的窗口,也在他心里种下了“观察生活、记录美好”的种子。
“老师拿着印着我名字的《厦门日报》走进教室,‘小记者’三个字亮得晃眼!” 回忆起三年级时首次发表稿件的场景,连昊毅至今难掩激动。此后,连昊毅成了各类小记者活动的“常客”……日常里,他总带着“小记者的眼睛”观察生活,把厦门的街巷烟火、校园趣事一一装进稿纸。
五年间,他累计参加小记者活动数十次,撰写的稿件多次登上《厦门日报》《海西晨报》等,还曾斩获海西晨报“最佳笔力奖”。如今的他,不仅写作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胆量也大了不少——采访他人时落落大方,作为学校广播站播报员,还会把报纸上的有趣知识改编成广播稿,带动身边同学爱上读报。
从“听报人”到“传声者”
对连昊毅而言,《厦门日报》不只是阅读的载体,更是陪伴他成长的“能量站”。每天品读报纸时,他会认真做笔记、写读后感,还会把有价值的内容分享给家人和同学,整理成实用的 “读报小贴士”。通过持续阅读,他学会了思考新闻背后的故事,读懂了家乡发展的脉络,而“小记者”的身份,更让他懂得“把热爱变成被看见的力量”。
“未来,我想继续当好小记者,争取明日做中国的大记者!”连昊毅的个人宣言里,满是对未来的期许。与《厦门日报》相伴的五年时光,早已成为他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印记——它见证着一个少年从“听报”到“写报”的蜕变,也用文字的温度,滋养着一颗热爱生活、向往远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