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在江汉大学的活动现场响起,当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榜样分享着奋斗故事,2025“青春华章 我们的回答”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这场释放芳华、链接青春的的思政盛宴,既以“有热度、有高度、有温度”的故事唤醒青年共鸣,更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命题,化作了祖国大地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图景,炫美着新时代青年“敢担当、善作为、勇争先”的青春底色。
江河奔腾处,皆是青春奋斗的坐标;风雨兼程里,都是初心不忘的担当。一堂好的“大思政课”,其意义在于用有血有肉的故事、生动鲜活的面孔,映照出当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坚定信念,是立德树人路上最感同身受的“唤醒”。活动现场,华中科技大学赵兴炜教授带着“荆楚”人形机器人登上讲台,展现了湖北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不懈探索;江大爆破团队在“地球第三极”凿山开路,在鄂州花湖机场上演现代版“愚公移山”,将生命至上的坚守融入毫米之间,让青年看到了“科技报国”的无限可能……“大思政课”之所以深得青年人的认可,就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遵循育人规律的内在革新,让宏大叙事通过具体故事直抵人心,让理想信念转化为情感共鸣和精神认同。。
这场大思政课,是一部“从历史到当下”的青春传承史,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王清珍之孙刘航讲述的《不朽丰碑上甘岭》,将上甘岭战役的烽火岁月带到青年面前,让革命先辈的坚守与无畏跨越时空,成为激励当代青年的精神养分;2025年九三大阅兵民兵方队队员石春梅、柯思琪分享的《青春绽放在阅兵场上》,则以“正步踏响家国情怀”的亲身经历,诠释了青年对责任与使命的践行。从革命先辈的不朽丰碑,到阅兵场上的青春方阵,红色血脉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滚烫,也让青年深刻明白:青春的底色永远与家国紧密相连,奋斗的方向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这场大思政课,更是一扇“从荆楚到中国,从中国到世界”的开放之窗,让青春故事、中国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黄梅戏教师刘莎妲的现场教学,让传统戏曲的韵味浸润人心,展现着中国非遗文化的鲜活生命力;智利籍学生思天、埃及籍学生颜渊等国际友人分享的《我为什么“爱上湖北”》,则以“外来者”的真诚视角,道出了活力中国、青春中国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与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同样,武汉车谷江大女足拼搏奋斗、为国争光,从连续5次夺得女超联赛冠军,到实现国内赛场“全满贯”,从高校里的“学生军”,到登顶亚洲的女足俱乐部,那句“坚守绿茵、无惧伤病与失败”的青春宣言,不仅书写了“铿锵玫瑰冲出亚洲”的体育传奇,更让“中国韧劲”成为“青春力量”的生动注脚。
这场大思政课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打破了“思政课等于纸上空谈”的刻板印象,让青年成为“故事的书写者”而非“旁观者”。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余典的分享,道出了无数青年的心声:从武汉知音号的文脉活化,到光谷空轨的科技突破,从中医药奶茶的传统创新,到流水线前的产业升级,“中国式现代化”以可感可知的真实场景向世界诉说着中国故事。这印证了“行走的思政课”早已成为青年成长的“必修课”。当青年走出书斋,记录民族交融的镜头、设计红色文创的产品、传承红色初心的坚定,他们便不再是理论的倾听者,而是时代的在场者、实践的参与者,用脚下的丈量交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2025“青春华章 我们的回答”这场思政课以最鲜活的故事,回答了 “何为青春华章”的时代之问:那是穿越荆棘后的向阳而生,是扎根祖国大地后的逐梦前行。青春的回答从来不在纸上,而在脚下的每一步坚持、每一次拼搏。当更多青年从“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当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汇聚在一起,青春的身影、青春的风采就能点亮奋进中国的光明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十堰“红笔”团队郭元鹏
责编:丁楚风【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