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深耕科研沃土,守护生命健康——临沂市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博士孙治刚

来源:头条 浏览:0次 时间:2025-10-15

鲁网10月14日讯(记者 李宇歌 李文静)“粉碎、浸泡、过滤、旋蒸、浓缩……每一步都看似平凡无奇,但科研的惊喜往往就藏在最普通的步骤里。”8月5日上午,在临沂市中心医院华康楼22楼的中心实验室内,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博士孙治刚正如往常一样熟练地将用95%浓度乙醇浸泡了24小时的甘草粉末,从密封的锥形瓶中缓缓倒入洁净的布氏漏斗中,准备开启下一步关键的过滤环节。琥珀色的乙醇提取液带着甘草特有的清苦香味,在真空泵的嗡鸣声中一点点渗出。下一秒,它们将被旋转蒸发仪浓缩,再经冷冻干燥成米黄色粉末——那里面,也许就藏着抑制下一种病毒的钥匙。

作为一名医学科研人员,孙治刚从事抗癌、抗病毒相关研究已15年,主要致力于与人类病毒相关性疾病的药物候选分子的研究,自主表达纯化病毒相关关键蛋白酶,发现潜在抑制病毒中关键蛋白酶的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并研制检测病毒中关键蛋白酶的试剂盒。

十五年磨一剑 从沂蒙学子到科研领军者

孙治刚的科研之路始于2006年临沂大学生物学本科,考研转向药学,后获南京大学药学博士学位并完成生物学博士后研究。2011年,他先后赴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系联合培养;2019年入选山东省“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赴美国Wake Forest大学医学院访学一年,这段经历促使他将研究方向锚定于“病毒关键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

2015年,临沂市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成立,作为人才引进的孙治刚正式加入,成为实验室发展的见证者与推动者。面对基础科研平台的空白,他提出核心理念:“没有中心实验室,临床问题与科研工作就无法真正结合”。这些年来,他带领团队将1000余平方米的中心实验室发展为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定量PCR仪等先进设备的区域科研枢纽,并建成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学、微生物学四大研究平台。

访学归国后,孙治刚的研究重心更加明确。在他的积极推动和不懈努力下,2023年12月,“临沂市抗病毒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填补了区域该领域空白。这是临沂市首家该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区域抗病毒研究平台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该实验室依托于中心实验室,成为其科研版图上最闪亮的坐标之一。

创新路径 解码动植物中的抗病毒“密码”

孙治刚团队的“核心武器”,深植于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宝库。甘草、红景天……这些常见的中药材,在实验室里经历了从粉碎、溶剂提取(如无水乙醇)、旋转蒸发、到冷冻干燥的精密流程,最终被转化为可能对抗病毒的活性成分粉末。团队的研究逻辑清晰,广泛筛选具有潜在抗病毒活性的天然产物,分离其中的有效单体成分,再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并验证这些分子与病毒关键蛋白酶的结合能力与抑制活性,加速先导化合物发现。

此外,团队曾探索银纳米颗粒抑菌方向,但因应用局限于体表杀菌,战略转向口服/注射用天然药物开发,提升临床普适性。抗癌领域则发现微生物源抗癌肽,虽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但存在溶血副作用,正通过氨基酸序列修饰优化安全性。

为破解药物毒性检测成本高、周期长的行业痛点,孙治刚团队积极推动建成斑马鱼技术平台。这种体长仅3厘米的观赏鱼,因其基因与人类相似度达87%,成为替代小鼠的理想“活体试管”。团队积极支持临沂大学开展“中药多糖甲基化修饰抑制猴痘病毒”等转化研究;做好产业联动,参与研发“丹皮酚衍生物”,推动抑菌抗肿瘤天然产物向新药转化。

践行社会责任 加强科研科普宣传

在科研攻坚的道路上,孙治刚始终致力于打破科学高墙,让更多人了解科研。他联合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举办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向青少年演示细胞培养、药物提取技术,年接待超百人。2023年,他带领实验室荣获国家级“科普活动优秀实验室”称号。

孙治刚带领10人团队(含4名研究生)在科研领域成果丰硕,发表SCIE论文16篇,刊于《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Expert Opinion On Drug Discovery》等知名期刊。他担任《Journal of Herbal Medicine》等多本SCI期刊审稿人,提升了医院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此外,他主持省市级课题7项,包括临沂市新冠肺炎科技攻关专项,形成了“基础发现 - 技术开发 - 公共卫生”的完整闭环。

展望未来 做生命健康的“守护者”

面对未来,孙治刚对科室的发展和建设有着清晰目标。“第一是扎实推动临沂市抗病毒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发展和省级抗病毒天然产物研究平台成功建设;第二是将斑马鱼平台建设为‘鲁南地区斑马鱼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药物安全评价能力;第三是推动科研成果从论文转化为实际应用,联合临沂大学开展临床前试验,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科研如同登山,登顶一刻恰是新征途的开始。”这位38岁的科学家始终坚守“纯粹科研”的信条。从甘草提取物到斑马鱼胚胎,在微观世界的方寸之间,他以天然之力锻造守护生命的科学之盾,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基层科研人的使命与担当,为守护生命健康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