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关系着大众的健康幸福,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10月9日下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召开“鲁医健康说”系列健康知识发布会,邀请专家介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杨楹介绍,当前,社会中仍然存在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现象,患者常常因病耻感和污名化回避或延误就诊,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公众的误解不仅让患者承受“疾病+歧视”双重压力,更阻碍其就医康复,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常见精神疾病。
一是破除核心误区,明确精神疾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而非“不可控的心理问题”。现实中,不少人将抑郁症、焦虑症等同于“情绪脆弱、抗压力差”,这是典型认知偏差。从医学角度看,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本质相似,根源在于大脑功能及神经递质调节异常,抑郁症常与血清素失衡相关,焦虑障碍则与大脑杏仁核过度激活有关,绝非“性格缺陷”或“心理脆弱”。绝大多数精神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物理治疗等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建立科学认知,破除对精神疾病“一刀切”的误解。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恐惧,多源于混淆“严重精神障碍”与“常见精神障碍”,事实上常见精神障碍较为普遍。长期失眠、对事物提不起兴趣,可能是抑郁或焦虑的早期信号;儿童长期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是适应障碍的表现。这类疾病有轻、中、重不同程度,轻度患者通过心理疏导、调整生活方式即可改善;中重度患者需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干预。我们无需过度恐慌,更不应随意给患者贴负面“标签”,唯有理性看待,才能减少偏见。
三是传递人文关怀,理解患者困境并给予实际支持。精神疾病患者的额外压力,多源于难以摆脱的“病耻感”,他们担心被贴上“精神病”标签,进而自我封闭,陷入“疾病发作→遭遇歧视→病情加重”的恶性循环。对他们而言,需要的不是排斥与指责,而是真诚的理解与关心。身边人陷入情绪低谷时,“我能帮你做些什么”远比“别想太多”更有力量;患者需请假治疗时,“好好休息,等你调整好”远比“这有什么好治的”更显温暖。对患者的包容,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发自内心的“平等对待”,就像我们不会歧视高血压患者一样,更不该对正与精神疾病抗争的人另眼相看。
正确认识精神疾病,“专业科普”是重要推手,但更关键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积极行动。少用一句误解给他人贴标签,多用一份理解去接纳不同,才能让心理健康事业获得更广泛的支持,让这个世界少些偏见、多些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