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与青年化表达机制探析

来源:头条 浏览:1次 时间:2025-10-09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十四年浴血奋战中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族谱中的璀璨瑰宝。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 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 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深刻挖掘并阐释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一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代际更迭带来的挑战。如何让成长于和平年代、浸润于数字文化的青年一代,从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精神的“传承者”与“践行者”,是当前必须回应的时代课题。

一、 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

伟大抗战精神并非尘封于历史教科书中的静态标本,而是一条流淌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长河,其蕴含的核心理念在新时代被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力,展现出超越时空的强大感召力与实践指导性。

第一,爱国情怀:从“救亡图存”到“民族复兴”的使命升华。抗战时期的爱国情怀,核心表现为在民族危亡之际,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共同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这种情怀是直接的、炽热的、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已经从“拯救民族于危亡”转变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抗战精神中的爱国情怀,在今天体现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统一起来。它要求青年一代不再是扛起刀枪奔赴战场,而是要在各自的岗位上,无论是科技创新前沿、乡村振兴一线,还是文化传承领域,恪尽职守、攻坚克难,以卓越的业绩为民族复兴的宏伟大厦添砖加瓦。这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持久、也更富建设性的爱国实践。

第二,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从“物理抗争”到“精神自立”的内涵拓展。面对强敌,无数抗日先烈展现了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和血战到底的凛然正气,这是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所迸发出的最璀璨的人性光辉。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天,大规模的热战虽已远去,但我们依然面临着科技封锁、贸易摩擦、意识形态渗透等诸多没有硝烟的“战争”。此时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更多地转化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定立场,体现为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志气,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自信的骨气,以及在面对外部压力时不屈不挠、坚持走自己道路的底气。它要求青年在思想深处树立起精神上的独立与自强,敢于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言行作斗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便是新时代的英雄。

第三,必胜信念与坚忍不拔:从“战争胜利”到“事业成功”的意志传承。抗战的胜利,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伟大胜利。从战略防御的艰难困苦,到战略相持的漫长煎熬,再到战略反攻的最终胜利,靠的正是这种对光明前途的坚定信仰和持久忍耐。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民族复兴事业,同样是一场艰巨而漫长的“新长征”,前方绝非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甚至是惊涛骇浪。伟大抗战精神中的必胜信念与坚忍不拔,正是我们克服新征程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撑。它激励着青年一代,在面对学业压力、职场竞争、创业挫折乃至国家发展遇到的“卡脖子”难题时,能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耐心,为实现宏伟蓝图进行持之以恒的奋斗。

第四,团结精神:从“民族统一战线”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延展。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上,是全民族空前团结、共御外侮的结果。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抗战精神所蕴含的团结精神,其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中华民族内部,而是延展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追求。它启示我们,在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恐怖主义时,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必须弘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这要求当代中国青年具备宽广的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在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世界各国青年携手合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伟大抗战精神青年化表达面临的现实困境

尽管抗战精神的价值历久弥新,但其在向青年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传播壁垒”与“理解鸿沟”,若不能有效破解,极易导致精神的传承流于形式,甚至引发青年的逆反心理。

其一,历史语境疏离导致的共情困难。当代青年生活在国泰民安的和平环境,对于战争的残酷、民族的危亡缺乏切身的生命体验。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黑白的历史影像,虽然能传递事实,却难以激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当历史的苦难无法与个体的生命体验产生连接时,英雄的壮举就容易被视为遥不可及的“神话”,而非可感可学的榜样,这使得精神的传递停留在知识层面,难以触及灵魂、震撼内心。

其二,表达方式陈旧引发的审美疲劳。长期以来,对抗战精神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模式化、套路化、说教化的倾向。部分纪念活动形式大于内容,重复性的仪式和程式化的语言,难以引起追求个性与新潮的青年群体的兴趣。一些影视作品陷入“神剧”窠臼,脱离历史真实,反而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与精神的崇高感。当严肃的主题与枯燥的表达方式捆绑,其传播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让部分青年产生审美疲劳与心理抵触。

其三,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注意力分散。全球化与互联网的普及,使青年一代置身于一个多元文化交织、信息爆炸的时代。动漫、游戏、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构筑了青年主要的娱乐与信息获取空间。传统的、单向度的、宏大的叙事方式,在与这些更具吸引力、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文化产品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抗战精神的相关内容若不能主动融入青年的文化场域,便会逐渐被边缘化,失去在青年心中应有的分量。

其四,价值实用主义倾向下的现实脱节。在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压力下,部分青年更关注个人学业、就业、住房等现实问题。他们或许在理性上认同抗战精神的伟大,但往往觉得其与个人的现实生活关联度不高,无法直接转化为解决当下困境的“方法论”。如果无法清晰地阐释抗战精神如何赋能于青年的个人成长与发展,那么这种精神便容易被束之高阁,被视为一种“遥远的回响”。

三、伟大抗战精神青年化表达机制的路径构建

要让伟大抗战精神真正在青年群体中“活”起来、“传”下去,必须遵循青年群体的认知规律和接受习惯,构建一套立体化、互动化、生活化的青年化表达机制,实现从“硬性灌输”到“柔性浸润”的转变。

第一,推动叙事转向,从宏大史诗到个体命运。青年更易与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个体故事产生共情。宏大史诗往往聚焦于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与宏观脉络,虽能展现抗战的壮阔格局,却易在青年认知中形成“遥远的历史符号”。转向个体命运叙事,并非弱化宏大背景,而是通过挖掘历史尘埃中具体人物的生命轨迹,让宏大历史与个体体验形成共振。这种叙事需深入捕捉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情感波动、价值抉择与精神坚守,还原他们在苦难中的坚韧、抗争中的果敢与牺牲中的赤诚。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与场景还原,将抽象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状态,使青年在触摸个体命运的温度中,理解伟大抗战精神并非悬浮的概念,而是由无数平凡生命用热血与信念铸就的精神丰碑,进而在情感共鸣中建立与历史的深度连接。​

第二,创新载体形式,拥抱新媒体与数字技术。青年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其信息接收习惯与媒介使用偏好已深度嵌入新媒体生态。传统载体形式若未能跟上媒介变革步伐,易陷入传播低效的困境。拥抱新媒体与数字技术,需从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到互动体验进行全方位革新。在内容生产上,应打破线性叙事局限,探索轻量化、碎片化的内容形态,将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拆解为符合青年阅读习惯的短篇幅内容,同时注重视觉化呈现,通过漫画、信息图、动态海报等形式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在传播方式上,要精准把握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性,利用算法推荐机制实现内容的精准触达,同时鼓励用户生成内容,形成传播合力。在互动体验上,可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让青年在虚拟空间中“参与”历史事件,通过多感官体验深化对历史的认知,使技术不仅成为传播的工具,更成为精神传递的桥梁。​

第三,强化仪式体验与实践转化,促进知行合一。仪式感是强化集体记忆和情感认同的重要手段,而实践转化则是将精神认知内化为行动自觉的关键环节。强化仪式体验,需设计具有象征意义与情感张力的仪式活动,通过庄重的流程、鲜明的符号与共同的参与,营造肃穆而热烈的氛围,让青年在仪式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崇高,形成强烈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共鸣。这种仪式不应局限于固定的纪念日期,而应融入日常校园生活与社会活动中,成为常态化的精神滋养载体。实践转化则需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引导青年将对抗战精神的理解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红色研学等活动,让青年在服务社会、了解国情的过程中,体会抗战精神中爱国、团结、奋斗的当代意义,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完整闭环,让伟大抗战精神成为推动青年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四,构建话语体系,实现从政治术语到青春语言的转换。传播的话语必须贴近青年的生活与思维,若仍沿用单一的政治术语体系,易在青年群体中产生疏离感。构建青春话语体系,并非对政治术语的消解,而是在准确把握伟大抗战精神核心内涵的基础上,用青年熟悉的语境、鲜活的表达与生动的逻辑进行转译。要深入研究青年的话语特点与思维方式,提炼出与抗战精神相契合的青春关键词,将抽象的精神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价值倡导。同时,注重话语的情感性与故事性,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讲述历史,避免空洞的说教,通过平等对话的姿态与青年进行精神交流。这种话语转换需保持严肃性与通俗性的平衡,既要确保精神内涵的准确传达,又要让青年听得进、听得懂、愿意信,使伟大抗战精神真正融入青年的话语体系与价值观念,成为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精神的代际传承与创新,并有效指引广大青年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作者:曹中秋,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太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秀丽,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太行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研究”(项目批准号:25BDJ047)阶段性成果。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