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AR导航定位
“精准打靶”肺结节
这项全国首例手术操作更便捷、更安全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婕妤
通讯员潘相龙吴怡
“本还在为术前多闯一道‘难关’而忧虑,没想到却走上了‘不一样的快车道’。”近日,60多岁的肺结节患者张阿姨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肺癌中心陈亮教授团队的帮助下,实施了AI+AR(人工智能算法+增强现实技术)导航肺结节穿刺定位结合3D-CTBA(三维肺血管支气管成像技术)荧光胸腔镜肺亚段切除术。据悉,这一手术此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以往,多数肺结节患者术前往往要多闯一道“难关”:专程去CT室,在清醒状态下接受肺结节穿刺定位。不少患者等待手术时会被疼痛折磨,心里满是焦虑不安,更有甚者可能出现血气胸,让术前状态“雪上加霜”。这次,患者张阿姨却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不一样的快车道”。
术前,陈亮教授团队联合技术支持团队将张阿姨的CT影像导入专用系统,软件如同“智能绘图师”,瞬间自动生成一份肺部“全景导航图”——结节的大小及藏在肺部的具体位置、支气管蜿蜒的走向、肋骨与血管的分布,所有关键结构都清晰得像“标注好的地图”,相当于提前给手术团队画好了精准路线,彻底与传统“凭经验盲穿”的不确定性说再见。
病人麻醉后,潘相龙医生戴上AR眼镜,通过调整视角找准结节位置,手持定位针,并循着导航提示的“最优路径”,稳稳地将一枚“伞形”标记物送到结节旁并释放——整个过程像“精准打靶”,巧妙避开了肋骨和血管,全程流畅又安全。
AI与AR技术的强强联手,还让张阿姨胸部器官的“数字孪生体”以3D形式实时呈现在潘相龙医生眼前,同时通过电脑屏幕同步给团队其他成员,大家“同看一张精准图”,最终,定位过程仅用了不到10分钟,效率大幅提升。随后,陈亮主任团队按照术前3D-CTBA规划的方案,顺利为张阿姨实施荧光胸腔镜右肺S4a单亚段切除术,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肺组织,为术后快速恢复、维持良好肺功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专家介绍,在AI-AR导航定位技术的加持下,患者无需在清醒状态下去CT室做穿刺定位,既能避免多次辐射、出现胸膜反应,有效降低气胸与出血风险,还能免除术前等待的焦虑和对穿刺的恐惧,真正实现“精准、安全、无痛、无射线暴露”;对医生来说,直接在外科手术室就能完成患者肺结节定位,操作更简单便捷,手术安全性也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