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并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全国患者人数已突破3.3亿,40岁以上人群因长期压力、缺乏运动等因素,成为隐性高危群体。
9月20日,由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指导的“心路”公益项目在西安城墙安定门正式启动。活动以徒步+健康科普的形式,集结社会各界力量,倡导高质量慢病管理,通过提升患者及大众的健康素养,帮助更多慢病患者享有更健康、更高品质的生活。
“临床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因急性心梗接受支架手术,不少患者只有三十多岁,这一趋势令人担忧。”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郭宁教授在活动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类人群往往存在肥胖、血糖血脂血压异常但知晓率低等共同特征,同时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一旦患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沉重打击。“我们古人有句话叫‘上医治未病’,如果这部分人群能够早点关注风险因素,尽早筛查疾病风险,情况就会好很多。”
郭宁表示,“早防早治”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基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直致力于推动高质量的诊疗服务与疾病全周期管理。心血管内科与内分泌科、体检中心设立联合门诊,有效筛查高风险人群。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结合西北地区实际情况,形成标准化的临床路径。同时,通过改进化验单、合作开发患者APP,有效提升患者的健康状况知晓率、依从性和随访率。
然而,要应对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的严峻挑战,医疗技术的进步还需结合每个人自身的预防和重视。郭宁提醒,40+群体往往工作繁忙、压力大,更应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到规律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我常对患者说一句话,手术只能解决10%,90%还是靠自己。”她说。
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预警信号?郭宁提醒:胸闷、胸痛、活动后气短、嗓子灼热感等,都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切勿轻视或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年轻人,年轻的冠心病患者由于缺少缺血预适应,往往发病非常紧急和凶险。”
专家呼吁更多人加入到主动健康的行列,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正如郭宁所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越早行动,就越能守护健康的未来。特别是40岁以上的群体,应尽早行动,积极筛查,主动管理,学会做自己的医生。”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