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官方推出的“优速通”“尊享卡”,本是为提升游玩体验的便民服务,却被部分第三方商家动了歪心思——包装成“项目快通”等噱头套餐,实则暗藏消费陷阱。今年8月,游客小敏在第三方平台的“迪士尼官方售票页”下单万元“1日票+8项快通”套餐,满心期待畅快游玩,最终却落得“跟着导游疲于奔命,热门项目依旧大排长龙”的结局,堪称“花钱买罪受”。(11月16日 工人日报》)
第三方平台推出的“快通套路”,看似是文字游戏,实则是商家利用游客“求快”心理,以模糊宣传透支游客信任。商家常以“官方感”突破游客防线:用“VIP尊享”等字样搭配景区图,模糊与官方快通的区别。有消费者发现,某商家推出的“环球影城快速通道”宣传图与官方高度相似,仅在细则角落标注“非官方授权”,这种误导让游客轻易交出信任与金钱。
更深层的套路藏在“商家拥有最终解释权”的条款中。商家常以“高峰限流”“特殊项目除外”等模糊说法免责,上海迪士尼就有游客遇此问题:购买“项目快通”后,商家称仅含低人气项目优先,高人气项目仍需排队,游客质疑时客服却搪塞或失联。这种“先画饼后耍赖”的做法,实则是将模糊宣传变成免责工具。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做法正不断侵蚀旅游市场的良性生态。过去,景区官方快通因码标价、权益清晰,是许多家庭游客的首选。但第三方商家的套路营销,让不少人对“快通”二字产生抵触。有景区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官方优速通销量同比下降15%,部分游客宁可提前两小时到景区排队,也不愿再碰任何“快通服务”。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商家的短期牟利,最终让整个行业为信任危机埋单。
破解这场信任绑架,需要多方携手形成治理合力。景区作为责任主体,应公开官方快通的专属标识与权益范围,对第三方代订业务建立严格的准入和审核机制,严防“李鬼冒充李逵”;平台方不能当“甩手掌柜”,需对入驻商家的宣传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核,将“模糊表述”纳入违规红线;监管部门更要主动亮剑,针对“假快通”乱象开展专项整治,用罚款、下架、列入黑名单等处罚,敲响行业警钟。
对游客而言,下单前务必认准景区官方渠道,仔细核对服务细则,对“百分百免排队”“全网最低价”等夸张宣传保持清醒;同时保留好订单、聊天记录等消费凭证,一旦遭遇纠纷,及时向12315或旅游监管部门投诉维权。
旅游的本质是放松与愉悦,快通服务的初衷是优化体验,而非商家收割利益的工具。当商家不再将游客的信任视为可随意透支的“提款密码”,当监管能为这份信任筑牢“防护墙”,旅游市场才能真正回归初心——让每一份消费都物有所值,让每一次出行都安心舒心。(杨贤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