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88岁的罗官章,在他先后扎根、帮扶长达49年的“宜昌小西藏”,带着未尽的牵挂,走完了一生。
老人走后,女儿李秀英在整理遗物时,发现父亲的工资卡上,最后的金额定格在38.83元——这是老人工作一生留下的全部存款。在海拔1800米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这位扎根帮扶近半个世纪的老党员,用近乎清贫的个人生活与无私奉献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干净、担当”。
数字是枯燥的但会说话。38.83元存款、7枚奖章、520元最后一笔党费,这三个看似普通的数字,却勾勒出罗官章作为共产党员的精神海拔。他退休金的大部分,流向了需要帮助的乡亲和未竟的农业试验,唯独没有留给自己。这种“反差”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富有,不是积累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为社会贡献了多少价值。
忠诚,在罗官章身上不是抽象口号,而是具体行动。从1956年入党,到退休后重返牛庄,他将党旗下的誓言化为49年如一日的坚守。那句“党员就要像一颗种子,撒到大山里,就应该帮老百姓谋出路”,朴实无华却力重千钧。他的忠诚,生长在牛庄的每一亩天麻田里,流淌在帮村民渡过的一个个难关中。
干净,是罗官章留给时代的一面镜子。药柜里堆满的药瓶与简朴得近乎苛刻的生活,对比出他对物质的淡泊。临终前再三交代不收乡亲一分份子钱,这份执着与纯净,在当下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他的干净,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清贫,更体现在精神上的纯粹,不给自己谋一丝私利,不给群众添一点负担。
担当,是罗官章生命中最厚重的底色。从研究天麻到带领村民发展多元产业,从磕磕绊绊的起步到赔了本钱后的坚持,他将责任扛在肩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关心药材除草、农旅融合。他的担当,让牛庄村从贫困走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6万元的富裕,让“牛庄乡的储蓄所,再也不愁存款了”。
罗官章的故事引发我们深思:什么才是真正的“遗产”?他留下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一座精神富矿。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有些人把财富积累视为成功标志,而罗官章用一生证明,真正的遗产是群众的怀念、是发展的成果、是精神的传承。他的“贫穷”与“富有”形成的巨大张力,恰恰照见了一些党员干部在初心使命上的差距。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种子干部”,扎根土地、心系群众,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罗官章走了,但他的精神遗产永不褪色。那38.83元存款,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共产党人初心的一面镜子,照见过去,也照亮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晓梅(安徽省岳西县、媒体评论员)
责编:王舒娴【责任编辑:丁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