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一座“冷门”城市,因为中国年轻人的分享走红

来源:头条 浏览:0次 时间:2025-11-01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沈杰群)日前,纪录片《寻找杜塞尔多夫》举办中国、德国首映会。

这部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一座在国际语境中相对“冷门”的德国城市,如何通过中国社交平台,在海外华人社群中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力。

纪录片片段。视频截图

在某社交平台上,“杜塞尔多夫”相关话题收获了近7000万的浏览量,其讨论热度高于隔壁拥有哥特式大教堂的旅游名城科隆。

目前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的卡文·莫里斯(CarwynMorris)教授是比较早关注到杜塞尔多夫的人文地理学者。卡文长期研究中国的网红地标,比如阿那亚、文和友、重庆李子坝地铁站等,但他想知道欧洲有没有网红城市。杜塞尔多夫是谁?谁让杜塞尔多夫成为了网红城市?

人们通过记录、表达和分享,正在将一个个杜塞塑造出来,而更多的人因为这些笔记去认识和慕名来到杜塞。这些人也会通过自己的生命经验,去书写新的杜塞版本,影响更多的人。

纪录片片段。视频截图

火锅、麻辣烫、烤鸭、兰州拉面……一篇篇关于地道中餐的笔记,如同散落的信息节点,逐渐汇聚成一张强大的杜塞尔多夫的“中餐美食”地图,留学生循着美食的香气而来,创业者看到市场的潜力而至。卡文教授提出“数据空白(datavoid)”概念,像杜塞尔多夫这样在国际语境中缺乏固定标签的城市,其形象恰恰为社交媒体的重新书写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纪录片中,创业者杨小麦的故事格外引人深思。她因为看到小红书上杜塞尔多夫蓬勃的美食生态,毅然从多特蒙德将生意重心转移至此。她的餐厅,如GreenLightDistrict(中餐私房菜)和“好鸭”烤鸭店,本身又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地标,吸引着更多食客,形成了线上内容与线下经济的良性循环。

纪录片放映现场。主办方供图

片中,完成艺术史学业的怪素,虽未能进入心仪的美术学院,却将社交平台变成了个人的“线上展厅”。她分享的艺术见解与杜塞尔多夫的艺术氛围,吸引了许多原本只知“中餐之都”的网友,专程前来探寻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而由一只雪狸、杜塞哥、丁丁等年轻人自发组织的杜塞中文脱口秀社团,则在网上招募观众、发布演出信息,将每周一次的开放麦打造成了当地华人青年的精神空间。

在杜塞尔多夫生活了32年的老源,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他感慨道,杜塞尔多夫这几年的变化非常大,中资企业的扎堆带来了结构性变化,而以小红书为首的社交媒体的使用,则加速了华人进入城市、扎根城市的速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董晨宇指出:“不是一个人创造一座城,而是一些人在共同创造一座城的气质。”

世界史研究者陆大鹏感叹:“你发现中国人的经验实在太丰富了,中国人对任何东西都有经验。”

卡文认为,杜塞尔多夫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互动性社区(interactivecommunity)的范例,在这里社交媒体的作用并不是去划分一个个封闭的小团体,而是去促进形成了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社区。所谓的“适应”“融入”,都因此发生了改变。【责任编辑:蒋肖斌 郭韶明】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