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从职院学子到农作专家 母秋容的“种子人生”

来源:头条 浏览:0次 时间:2025-10-30

多彩贵州网讯 在黔北的田野间,她的指尖轻抚过一株株玉米穗,眼神专注如初,宛若一位守护大地的“种子诗人”……

母秋容,遵义职业技术学院1981级农学专业校友,一位与农作物新品种打了四十年交道的农业专家。从职院学子到副高级农艺师,她用半生时光诠释了“一生择一事”的匠人精神——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让每一粒种子都承载希望。

烛光下的起点:艰苦岁月磨砺匠心底色

1981年,母秋容走进遵义农校(今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那时的学校,土砖房、黄泥路,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然而,艰苦的环境并未磨灭她对知识的渴望。“停电了,我们就点蜡 烛读书;没有实验室,就去农户田里搞试验。”回忆往昔,她目光灼灼,“那时只有一个念头:多学知识,改变命运。”

三年农校生涯,母秋容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农业专业技术知识,更在田间地头埋下了“精益求精”的种子。这份艰苦奋斗的作风,成为她一生事业的底色。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习水县种子公司,从此与杂交玉米制种和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结下不解之缘。从基层技术员到市农业农村局的业务骨干,她始终没有离开过试验田,没有离开过那一粒粒承载希望的种子。

田野中的坚守:用数据为农民保驾护航

在母秋容看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收成。她的工作,就是为品种的更新换代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

她的工作看似简单重复,却需要极致的耐心与精准,每个品种的试验,都要重复十多个环节的插牌操作,从播种到收获,每一步都必须严格按规程执行。这份严谨细致,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凡的业绩:1990年,她参与的杂交玉米制种获得10亩制种高产奖;2001年至2018年,她参与选育的9个杂交玉米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获审定证书;她参与实施的《西南及武陵山区遵玉8号转化应用》项目2010年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凝结着汗水与智慧。

“种子是有生命的,我们要读懂它的语言,帮它找到最适合的土地。”她说。2018年退休后,她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在绥阳县温泉镇,她帮助村民建立228亩蜂糖李基地,年增收35.4万元;在红花岗区新舟镇槐安村,她推广特色鲜食玉米、优质米和花生基地,惠及131户村民……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作物生长数据,仿佛一位老农守护着大地的年轮。

大地上的传承:把论文写进乡村振兴画卷

母秋容的匠心,不仅在于数据的精准,更显现在对“优特”品种的执着追求中。她牵头引进的辽宁黑花生,在遵义试种后产量和产值均比本地品种高出50%;从云南引进的拇指玉米,品质与产量甚至超过了原产地……

她发表的16篇科技论文,篇篇源自实践;她参与的“万名专家下基层”活动,让技术落地生根。在绥阳县、红花岗区新舟镇,她帮助建立的蜂糖李、鲜食玉米、特色花生等基地,已惠及数百农户,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主角。

作为一名从职院走出的专家,她始终心怀感恩,积极反哺母校。她为遵义职院学子搭建实习平台,带他们走进田地,亲手实践。她说,“职院学生专业扎实、肯吃苦,但一定要把知识种进土里,才能让他们真正成长。”在她的影响下,一批批职院学子投身农业一线。

“如果身体允许,我将会继续为‘三农’服务,尽自己所能,服务乡村。”谈到未来,母秋容笑得从容,“我这一生只做了种子这一件事,但能看着农民丰收,值了。”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源于母校老师的辛勤培养和无私知识传授,感恩老师让我走上爱农这条路。感谢单位领导、同事的信任,培养和的帮助。感谢家庭的理解支持。

后记:

从青丝到白发,从遵义职院学子到农业专家,母秋容用四十多年光阴,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把一颗心交给土地,诠释了“匠人”二字的深度和厚度。

在她身上,我们看见了一种安静而坚定的力量——那是点烛夜读的初心,是田间记录的严谨,是退休不退志的热忱,更是对“一生择一事”最朴素的回答。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片田野;一颗匠心,足以照亮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

主创:余旭

一审:余从源

二审:王信 姚腾

三审:唐全寿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