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听力下降后第一选择,90%的人搞错了!

来源:头条 浏览:2次 时间:2025-10-09

45岁的张先生(化名),是一家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每天在会议室、客户现场来回穿梭,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某个周一早晨,他忽然觉得左耳像是被棉花塞住,还伴着轻微的耳鸣。他以为是加班太累,休息休息就能好了,可三天过去,听力非但没恢复,反而越来越模糊。同事在左边说话,他得转头才能听清;开会时,听到的声音总是断断续续,抓不住重点,他开始频繁地问:“你刚说什么?”焦虑,悄悄爬上心头……

“稳定期”才是康复的开始

六神无主的张先生在网上搜索“听力下降、耳鸣”之类的字眼,频繁跳出来的“突发性耳聋”几个字,让他心头一紧。他意识到不能再拖了。几经打听,他走进了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接诊的医生是耳内科主任王明明。她语气温和,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听完张先生的描述,王明明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为张先生安排了一系列专业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言语识别率测试等。结果显示,张先生的左耳属于轻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那还有恢复听力的希望吗?”张先生低声问。王明明首先安抚了张先生的情绪,并向他解释说,“突聋发生后的1-3个月是听力恢复的窗口期。如果听力趋于稳定,不再出现明显波动,就意味着进入了‘稳定期’,这就表示短期内自然恢复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但并不代表没有出路,相反,这是我们开始积极康复的起点。”

耳朵也能“重新学习”

单耳听力损失虽带来声源定位困难、嘈杂环境听不清等问题,但通过系统干预,完全可能大幅提升聆听质量。王明明鼓励张先生“我们不是放弃,而是换一条路,重新训练你的耳朵和大脑。”

这句话,像一道光,照进了张先生灰暗的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在王明明的指导下,张先生开始了每日训练:从安静环境中聆听逐渐降低音量的声音,到辨识短句、带背景噪声的对话。这期间,张先生也很细心地坚持记录辨识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后,张先生左耳对弱声的识别能力明显提升,日常交流基本无大碍,也暂时避免了佩戴助听器。此时的张先生感慨道:“原以为,要么等耳朵自愈,要么就得戴上助听器过一辈子,没想到科学训练真的有用!”

康复不能“一刀切”

在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每一位听力受损患者都会经历一套个体化评估流程。听力损失程度、言语识别能力、职业需求、生活方式……都被纳入考量。正如王明明常说的“康复不是‘一刀切’,轻中度损失者,优先尝试听觉训练,但是如果坚持一段时间系统训练后,实际生活中的交流满意度仍不高,比如在会议、商场等嘈杂环境下还是听不清,那么建议考虑助听器作为辅助;中重度者,日常对话听起来就很吃力,言语理解能力明显下降,则可适时引入助听器;极重度者,传统助听器已经不能满足听力需求,则评估人工耳蜗等植入方案。所以说,一定要依据听力损失程度、言语识别能力灵活选择治疗方案,切忌盲目自选或随意购买助听器。”每一次倾听,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如今,张先生已回归正常工作生活。他偶尔还会来医院复查,顺便和耳内科的医生护士聊几句。他说:“这里不像医院,更像一个‘声音的修复站’,这里让我明白,听力问题不是‘忍一忍’就能过去的,也不是‘戴个助听器’就完事了。它需要专业的评估、科学的路径,和一点点耐心。而你们的专业、细致,还有温度,缓解了我的焦虑,也弥补了我的无知。”

在此,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内科主任王明明再次提醒您:“突聋发生后,时间就是听力的黄金救援期,越早规范治疗,恢复的希望就越大。早干预不仅能保护残余听力,还可锻炼听觉中枢功能,‘用进废退’,为后续可能的助听设备使用打下基础,最大程度地恢复或维持其听觉交流能力。”

推荐站点